檢查目的

  檢查眼球運動異常的原因,確定是否存在機械性限制因素。比如,眼外肌攣縮、纖維化、甲狀腺相關性眼病出現的垂直斜視、過量的眼外肌截除、結膜或筋膜囊縮或瘢痕等。

  操作方法(圖4-18.)

  在表面麻醉下進行檢查,常用的表面麻醉劑有1%地卡或2%利多卡因等,把藥物滴入結膜囊。用有齒鑷子夾住下方角膜緣外1-2mm處的結膜,將眼球向上牽拉,同時告訴患者眼球主上轉,如果仍然遇到抗力‘不能使眼球向上方運動,說明眼球下方可能存在組織眼球運動因素。比如,下直肌攣縮、Grave’s眼病引起的下直肌變性,不會遇到抵抗力,都能夠順利到達理想的位置。正常人兩只被動牽拉的結果都應該是正常的、對稱的。

  當懷疑眼球運動障礙的原因是機械性限制因素的時候,向相反的方向牽拉眼球。比如懷疑下方存在限制因素。

  檢查時用有齒鑷子夾出角鞏膜緣外的結膜,因為距離鞏膜緣1-2mm處的結膜、結膜下組織和鞏膜關系密切,牽拉的時候,眼球會隨著牽拉的方向運送。牽拉眼球的時候,注意不要傷及角膜,順著眼球轉動的弧線,朝需要的方向牽拉。一定不能壓迫眼球,不要向框內擠壓眼球,增加牽拉的阻力,使檢查結果出現錯誤。

  注意事項:只有病人與醫生很好配合,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例如,懷疑右眼西方存在機械性限制因素,用鑷子夾住下方角膜緣外的結膜,當醫生向上方牽拉眼球的時候,讓病人雙眼睜開,主動上轉?;蛘咦尰颊咦⒁曌约旱囊恢皇?,眼睛追隨這只手,由下方向上方運動。這樣做可以避免病人的眼球運動方向與醫生的牽拉方向相反,把眼外肌的主動收縮力誤認為是限制因素。

  為兒童做被動牽拉實驗,還要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這樣可以消除眼球的隨意運動,檢查結果才能可靠。為了減少全麻次數,被動牽拉實驗可以安排在全麻手術之前。

  適應癥

  常見的眼球運動異常的因素有眼外肌麻痹和機械性的限制因素。常見的機械因素有肌肉攣縮、肌肉纖維化、手術時肌肉過量的截短、結膜或筋膜囊的攣縮或瘢痕等。

  被動牽拉實驗可以用于手術前、手術中、甚至手術后,為了觀察手術前延期運動的限制性因素是否解除,或者觀察手術肌肉是否截短過量,限制眼球運動。

  框底骨折造成眼外肌嵌頓、眼外肌纖維化與上轉肌麻痹的鑒別。前二者向上牽拉眼球的阻力增大,被動牽拉實驗陽性;單根上轉肌或雙上轉麻痹,下方沒有限制因素,向上牽拉眼球不受限,被動牽拉試驗陰性。

  Brown綜合征與下斜肌麻痹的鑒別診斷。如果是Brown綜合征,在患眼處于內轉位的手,向上牽拉眼球,眼球仍然不能上轉。如果是下斜肌麻痹,內轉時向上牽拉,眼球上轉不受限。

  內斜視患者的外直肌截短過量,手術過矯后繼發外斜視,造成手術眼外肌直肌的張力過大,主動內轉受限,被動牽拉試驗顯示:內轉也受限、內轉時,阻力增大。

  眼球后退綜合征患者內轉時外直肌不能放松,應當鑒別是否存在異常的神經沖動還是外直肌纖維化。如果對眼球的內轉進行被動牽拉實驗,實驗顯示眼球內轉時,張力增大,內轉受限。這就可以推測外直肌可能存在纖維化或彈性降低,原在位存在內斜視,應該做內直肌肉后徙5~6mm。

  如果眼球后退綜合征患者存在異常神經支配,當患者試圖內轉的時候,患者內外直肌同時收縮。在做牽拉試驗的時候,被動內轉不會受到限制。

  內分泌心眼外肌病和眼外肌纖維化引起眼球上轉受限于上轉肌麻痹引起的眼球運動受限也應該進行鑒別診斷。其要點是:

  二者外觀上相似,原在位都存在下斜視。如果是內分泌性眼外肌病引起的下斜視,患眼的主動上轉的力量可能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下方存在機械性限制因素,使眼球不能順利上轉。采用被動牽拉實驗能夠把二者區分開來。如果被動牽拉試驗陽性,上轉阻力很大,說明眼球上轉存在限制性因素,可能是內分泌性眼外肌病引起的限制因素。如果被動牽拉試驗陰性,即牽拉眼球上轉不受限,說明可能是上轉肌麻痹。當眼外肌纖維化妝后,也限制眼球運動,被動牽拉試驗也是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