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內面的血管性纖維增生膜發生在黃斑者稱為黃斑視網膜前膜,簡稱黃斑前膜。

  一、分類:

  根據引起前膜的原發性眼病及構成前膜的細胞成分不同,繼發性黃斑前膜大致可分成2類:

  (1)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及其復位手術操作(如電凝、冷凝或光凝,術中或術后的出血或葡萄膜反應等)引起,稱為黃斑皺褶(macular pucker)。它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繼發性黃斑前膜,發生率高達50%以上,常在術后數周至數月發生。此類前膜組成以色素上皮細胞為主,來自視網膜的色素上皮層,穿過視網膜裂孔移至黃斑區??自葱砸暰W膜脫離手術后形成黃斑前膜的危險因素是:

 ?、倩颊吣挲g較大。

 ?、谛g前視網膜條件差,如視網膜全脫離,玻璃體視網膜增殖病變(PVR)明顯,出現視網膜固定皺褶者。

 ?、坌g前或術后有玻璃體積血。

 ?、艽┐袒蚯虚_鞏膜脈絡膜放液,尤其多處放液者。

 ?、菪g中使用,尤其大范圍、過量電凝、冷凝或光凝者。

  (2)視網膜血管病、炎癥或外傷等均可繼發黃斑前膜。其他眼病例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后葡萄膜炎、Bechet病、Eales病、玻璃體積血、Von-Hippel病、眼內腫瘤、眼球外傷、眼內容物炎等也可引起。由于原發眼病不同,前膜的細胞成分不盡相同,例如炎癥性者以炎癥細胞常見,伴以上皮或神經膠質細胞。

  鑒于原發眼病的存在,繼發性黃斑前膜影響視力的程度常難以判斷。而且大部分病眼前膜的發展緩慢,后期常處于穩定狀態,玻璃體后脫離不多見,且約40%存在黃斑囊樣變性。其中特發性黃斑部前膜也是一種。

  二、早期癥狀:

  (一)癥狀:

  黃斑前膜的常見癥狀有視力下降、視物變小、視物變形和單眼復視。疾病早期可無癥狀。當黃斑前膜影響到黃斑中心凹時可出現視力改變,通常為輕度或中度下降,很少低于0.1。當出現黃斑部水腫皺褶時,可引起明顯的視力下降或視物變形,Amsler方格表可查出視物變形。當發生玻璃體完全后脫離、黃斑前膜與視網膜分離時,癥狀可以自行緩解,視力恢復,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視功能受影響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混濁的黃斑前膜遮擋中心凹;②黃斑區視網膜受到牽引而變形;③黃斑部水腫;④由于黃斑前膜的牽引導致局部視網膜缺血。

  (二)體征:

  黃斑前膜的眼部改變主要在眼底黃斑部。多數病例伴有玻璃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后脫離。此外,黃斑前膜多發生于老齡人群,常有不同程度的晶狀體混濁或晶狀體核硬化。

  在疾病早期,黃斑前膜為一層透明的膜組織,附著在視網膜表面,表現為后極部一些區域呈絲綢狀、閃爍或漂移的視網膜光反射。下方局部視網膜略水腫、變厚,有時用裂隙光斜照可見到視網膜表面大血管在視網膜色素上皮層上的投影。此時,黃斑中心凹一般未受侵犯,多不影響視力。

  當黃斑前膜組織增厚、收縮時,可牽引視網膜使其表面形成皺褶。這些皺褶形狀不一,可以表現為纖細的線狀條紋,由1個或多個中心放射狀散開;也可以表現為不規則排列的寬帶狀條紋。增厚的黃斑前膜逐漸由早期的半透明狀變為不透明或灰白色,呈團狀或條帶狀爬行于視網膜表面。有時可見這些條帶離開視網膜,懸浮于玻璃體后間隙內,或呈橋狀黏著在遠處的視網膜表面。

  視網膜受到牽引后,可見視盤顳側血管弓的小血管變形、扭曲,甚至血管弓向心性收縮,黃斑無血管區面積減小。晚期,視網膜大靜脈可變暗、擴張或變形。有時黃斑區視網膜還可見細小的棉絮斑、出血斑或微動脈瘤。如果黃斑前膜偏中心,其牽引將導致黃斑區移位。如果增厚的黃斑前膜不完整,可形成假性黃斑裂孔(pseudohole),缺損的部位呈暗紅色外觀。

  多數黃斑前膜都局限在視盤和血管弓范圍內,極少數病例可超越血管弓,甚至達赤道部。根據眼底改變及眼底血管造影可以明確診斷。

  三、治療:

  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黃斑前膜的手術治療并無統一標準。手術與否取決于患者癥狀、視力下降程度、視力要求、是否伴隨眼部其他疾病、年齡以及對側眼情況等。

  以下幾種情況可考慮手術:

  1、視力在0.1或以下,不伴隨永久性黃斑損害。

  2、視力0.4以上,但有嚴重的復視、視物變形等癥狀(要求更好的視力效果的患者,可由熟練的術者嘗試手術)。

  3、視力較好,但熒光造影顯示已有熒光素滲漏或黃斑部水腫。

  4、視網膜脫離術后的黃斑前膜應待其穩定,無活動性收縮后方可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