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校園里“小眼鏡”越來越多,您是否知道?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6歲兒童近視率達14.3%,小學生超三分之一近視!不少家長直到孩子出現瞇眼、揉眼等癥狀才意識到問題,此時視力已嚴重下降。如何科學防控?哪些認知誤區需要警惕?一起來盤點看看。

  01.孩子上學前不用查視力?

  0-6歲兒童需要完成13次眼健康檢查。

  出生時,眼睛發育尚未完成,處于遠視狀態,是生理性遠視,也叫“遠視儲備”。隨著身體不斷生長發育,眼睛的屈光度數從遠視逐漸趨向于正視(既不遠視也不近視),這個過程即“正視化”。重視遠視儲備的保護對于青少年近視防控至關重要。如果兒童在小學一年級時遠視儲備已消耗完,那么他們在小學階段極易發展為近視。

  為了有效防控近視,應將防控措施前移到學齡前兒童。包括定期進行兒童眼保健和屈光篩查。

  醫生介紹:

  1-3歲孩子應該每半年進行一次屈光篩查

  4歲開始應該每半年進行一次視力檢查

  按照國家衛健委規定,0-6歲兒童要完成13次眼健康檢查。

  02.兒童假性近視會消失?

  散瞳后可能消失,如不防控,會轉為真性近視。

  假性近視是由孩子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導致的睫狀肌痙攣引起的。在兒童青少年進行驗光檢查前要常規散瞳,散瞳后會解除睫狀肌痙攣,假性近視自然就消失了。散瞳需在專業眼科或視光醫師檢查給予醫囑后才可進行,切勿自行散瞳。

  出現假性近視后,要及時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否則長此以往,假性近視也會轉變為真性近視。

  ▲圖源:網絡

  03.近視能被治愈恢復?

  近視不可逆,無法完全治愈。

  角膜塑形鏡、周邊離焦眼鏡等有一定臨床效果,但尚無法做到治愈或逆轉近視。

  手術也無法完全“治愈”近視。醫生介紹,手術對眼睛的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有一定要求,若手術不順利可能出現并發癥。近視手術只是達到了“摘掉眼鏡”的目的,并沒有完全治愈近視眼,仍有可能發生眼底病變。

  04.少看手機多看書就不會近視?

  持續近距離看書會近視。

  看手機和看書都屬于近距離用眼。長時間持續近距離看書也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影響。給孩子選擇書本時也應注意分辨,選擇紙張顏色較為柔和的乳白色,或稍微泛黃色的紙張,并注意印刷質量。

  05.戴眼鏡會導致度數加深、眼球變形?

  都由眼軸增長引起,并非戴眼鏡。

  近視增長是由眼軸增長引起的,目前這種發展過程是不可逆的。部分近視患者“眼睛變凸”,也是由于眼軸隨著近視進展不斷增長造成的,并非戴眼鏡引起。要防止近視度數增長過快,必須及時戴鏡矯正,否則容易加重眼部疲勞癥狀,加快近視進展。

  06.“護眼模式”能防近視?

  只是調節屏幕色溫和亮度,有點作用但不多。

  “護眼模式”是把屏幕光譜調到偏黃的暖色系,只能一定程度減輕藍光傷害。但屏幕太暗或太亮,都容易視疲勞。正常光照下,可將手機亮度設置在50%左右,一般不超過70%,不低于30%。

  ▲圖源:網絡

  07.“防藍光”產品能防近視?

  防藍光跟防近視不是一回事。

  目前市面上的防藍光眼鏡,尚無國家統一標準,商家宣傳與實際效果千差萬別。同時,防藍光鏡片往往帶有淡淡的底色,阻隔率高的鏡片底色會加深,使得視物時顏色偏暗、失真和亮度不足,可能讓孩子看東西更加費勁。

  近年來,還有一些號稱能“防藍光”“預防近視”的電子產品熱銷,醫生提示:藍光本身是自然界的光,目前沒有藍光對眼睛致損的證據;電子屏幕中發出的藍光總亮度相對較低,不足以對人眼產生傷害。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才是導致近視的罪魁禍首。相較于糾結屏幕的技術參數,更應養成健康的用眼習慣。

  08.網紅眼藥水能防近視?

  頻繁、長期使用可能加重眼睛干澀。

  網紅眼藥水里通常含有薄荷、冰片成分,使用后會讓眼睛暫時感覺清涼、舒適,但頻繁、長期使用這類滴眼液,可能會加重眼睛干澀,導致干眼癥,甚至誘發角膜炎等眼部疾病。

  ▲圖源:網絡

  09.雙眼度數差距大是因為遺傳?

  躺著看書、玩手機也有關系。

  雙眼近視度數差距大,除了一些先天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躺著刷手機。側臥的時候,下方那只眼睛可能離書本更近或者離手機更近,就需要更多調節,更容易導致眼睛疲勞、睫狀肌痙攣,可能導致近視發展更快。另一只眼相反,一直在放松狀態,所以度數不太增加。

  10.所有人都能戴OK鏡?

  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驗配OK鏡。

  OK鏡通過夜間佩戴的方式,在睡眠時借助眼瞼壓力使中央部位的角膜組織趨于平坦。研究顯示,OK鏡能減緩眼軸增長,具有一定的延緩近視進展的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適合驗配OK鏡,需要到專業醫療機構做全面檢查后才能確定。OK鏡屬于第三類醫療器械,其驗配是一種嚴謹的、科學的醫療行為,具備醫療資質才能驗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