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眼科醫生及朋友圈都在討論視頻中的一幅畫,特別有意思的一點是,看這副畫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能出現立體視覺,那么,這是真的嗎?

(視頻部分截圖)

相關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t1334me4ivw.html
 

  很多人納悶,單眼沒有立體視覺,那為何看這幅畫的時候,閉一只眼用另一只眼睛看,與畫保持20公分距離,立體視覺就出現了呢?

  所謂立體視覺,雙眼同時注視某物體,雙眼視線交叉于一點,叫注視點,從注視點反射回到視網膜上的光點是對應的,這兩點將信號轉入大腦視中樞合成一個物體完整的像。不但看清了這一點,而且這一點與周圍物體間的距離、深度、凸凹等等都能辨別出來,這樣形成的像就是立體的像,這種視覺即立體視覺。

  立體視覺是人眼在觀察事物時所具有的立體感,人眼對獲取的景象有相當的深度感知能力,而這些感知能力又源自人眼可以提取出景象中的深度要素。立體視覺的形成機制如下:

  1、雙目視差

  由于人的兩只眼睛存在間距(平均值為6.5cm),因此對于同一景物,左右眼的相對位置是不同的,這就產生了雙目視差,即左右眼看到的是有差異的圖像。

  2、運動視差

  運動視差是由觀察者和景物發生相對運動所產生的,這種運動使景物的尺寸和位置在視網膜的投射發生變化,使產生深度感。

  3、眼睛的功能調節

  人眼的調節功能主要是指眼睛的主動調焦行為,是通過眼睛的晶狀體進行精細調節的。焦距的變化使我們可以看清楚遠近不同的景物和同一景物的不同部位。晶狀體的調節是通過其附屬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來實現的,肌肉的運動信息反饋給大腦協助立體感形成。

  4、視差圖像在人腦的融合

  融合是大腦的高級功能,雙眼圖像的融合過程,首先要依靠雙眼在觀察景物的同一會聚機制,即雙眼的著眼點在同一點上。這種機制使得人的左右眼和在景物上的著眼點構成了一個三角形。通過這個三角形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所觀察的景物距人眼的距離了。為實現這種機制,人眼肌肉需要牽引眼球轉動,肌肉的活動再次反饋到大腦,使雙眼得到的視差圖像在大腦中融合。

  除了以上的幾種機制外,人的經驗和心理作用也對景象的深度感知能力有影響,比如說圖像的顏色差異、對比度差異、景物陰影甚至是所觀看顯示器的尺寸和觀察者所處的環境,都影響著我們的立體感覺。

  由此看來,具有雙眼不一定就有立體視覺,而單眼也并非就沒有立體視覺。前面說到立體盲,凡是造成影響大腦融合功能的眼病和腦病,都可能形成立體盲,比如弱視、斜視、屈光不正、屈光參差等;有人先天缺乏大腦的融合功能,也就沒有立體視覺。

  單眼為什么也會形成立體視覺?

  蘇大理想眼科醫院小兒眼科專家牛蘭俊解釋,立體視覺的主要形成機制中,除了雙目視差以外,還有運動視差和眼睛的調節功能,當失去了一只眼睛的時候,只要另一只眼睛的功能良好,通過眼睛的調節功能,大腦同樣可以接收到不同焦距的視覺信號,這時只要大腦的融合功能完好,就可以將不同焦距的視覺信號融合,同樣可以感受立體圖像。

  在失去一只眼睛而失去雙眼視差之初,立體視覺會受到影響,但是隨即大腦將改變工作習慣,眼睛的調節功能在立體視覺形成中將逐漸發揮更大的作用,加上運動視差和對圖像的顏色、對比度、景物陰影的等方面感知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上的適應和經驗的積累等,從而逐漸形成與雙眼立體視覺相似的單眼立體視覺。

  但是,弱視、斜視、屈光不正、屈光參差等問題都可能造成立體盲,這也意味著眼科治療不僅是為了提高視力,同時也是為了改善立體視覺,使得立體視覺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