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后,各屈光要素一直處于活耀的變化之中。貫穿整個兒童發育階段,眼軸從短變長。1.5歲前長勢快。1.5-5歲次之。隨后,長勢變慢。角膜曲率從大變小。因此眼屈光戒指的屈光力從新生兒的51-55D降到6個月時的45D。至于3歲將至接近成年人的43D。前房從淺變深,至4-5歲時穩定。晶體從球形變扁。其屈光力從出生后的34D下降至4-5歲的18D。這一切使得人眼從出生時的遠視眼,不斷向更淺度遠視眼,向正視眼發育。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再發展成近視眼。稱這一發育過程為正視化。汪芳潤特別總結指出:正視化的起點是遠視眼,其過程不可逆轉,該過程在發育進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成年人的不同屈光狀態。遠視眼的實質是發育不全。近視眼的實質是發育過度。

  影響屈光狀態正式化的因素很多。有內因即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驅動屈光要素這一類生物指標后穩定到成年水平的基因因素。第二是環境因素。原先認為,環境因素只包括閱讀距離、目標與背景的亮度對比度、目標分辨難度、營養狀況等?,F在又認識到還有光污染、目標及背景顏色和血中胰島素含量等。只不過這些問題還在研究之中,尚無定論。

  應當認識到:包括各屈光要素在內的多個影響靜態屈光的因素,只有匹配精良,就形成正視眼。在發育的過程中,只要各因素匹配不良,就能形成各型屈光不正。例如眼軸過短或過長則形成軸性遠視或近視眼。角膜或晶體前表面曲率過大(圓錐角膜或球形晶體),就可以形成近視眼。角膜或晶體表面各子午線曲率不等,可形成散光。晶體缺如形成高度遠視眼。屈光間質某部分的屈光指數過高,可形成指數性近視等等。

  圖3-4.表示不同屈光因素匹配不良,形成不同屈光狀態。左半側圖:A、B、C三只眼軸雖軸長各異,但因其因素協調匹配,可為正視眼。右半側圖:D、E、F三只眼雖然軸長相等,但因其他因素匹配不良,分別形成近視眼、正視眼和遠視眼。所以實際上各型屈光不正都是配合性屈光不正。屈光不正的度數就是各屈光因素之間,因配合不良所發生錯誤的綜合。雙眼屈光參差是雙眼發育配合不良,尤其是混合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