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亮度與顏色

  實驗證明,顏色和亮度的變化對立體視覺有明顯的影響,觀察目標亮度與背景亮度比較,兩者相同的立體視銳度是兩者相差較大時立體視銳度的1/3;當觀察目標與背景顏色同時測得的立體視銳度較差,顏色RDS影響較小,而直觀輪廓圖的立體視檢則受顏色影響較大,原因是當目標與背景顏色相同時,觀察者難以分辨目標的邊界。

  (二) 紅綠眼鏡

  通過戴紅綠眼鏡觀察隨機點立體視覺檢查圖時,顏色不均衡可能降低立體視覺。Simon研究了紅綠眼鏡對TNO檢查結果的影響,他認為使用紅綠眼鏡,光線在雙眼折射時能夠引起0.5D的差異,造成視網膜的物像不等,由于量眼視網膜物像為互補色,有些人很難將它們融合起來,從而產生單眼抑制。

  (三) 密度的改變

  當圖形的隨機點密度降低時,被檢查者對圖形的分辨能力下降;當隨機點密度下降1%時,檢查者對圖形的分辨能力明顯低于正常。所以推斷:大腦皮層視差細胞的激化,需要一定的信息量,即隨機點一個“密度容限”。

  (四) 視野

  雙眼視野部分重疊是形成立體視的重要因素。有些動物盡管視野重疊部分較少,也有一定的立體視覺。Lurid等研究了周邊視野對中心凹立體力的影響,分別在視野45°、7.5°和3.8°時,測定被檢查者的立體視力和雙眼視力。結果發現立體視力隨視野的減小而明顯降低。因此他認為周邊視野的視覺線索,對維持正常立體視覺是必須的;有些病人視力不變,立體視力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周邊視野刺激因素減少所致。

  (五) 年齡

  用優先注視法,對18個月到65個月的嬰幼兒,進行立體視覺檢測時發現:立體視銳度隨年齡增大而提高,在約30個月時有一個顯著提高的過程,30個月以后立體視銳度提高變緩。立體視銳度從60歲開始下降,視力和對比度也伴隨下降,可能與老年人調節力、屈光狀態及晶體混濁情況有關。Lviu 認為如果任何一眼矯正視力低于0.4,就不可能有正常立體視;視力低于0.1,就會產生立體盲。Russein 認為:遠立體視和整體立體視覺比近立體視和局部立體視覺,受視力的影響程度更大。

  (六) 雙眼影響不等

  當在正常眼前加一個透鏡,使雙眼影像不等,再進行立體視覺檢查,發現用Titmus 立體視覺檢查圖檢查,當立體視力為100”時,允許雙眼影像不等小于13%;用TNO立體視覺檢查圖檢查,立體視力為120”時,允許雙眼影響不等于小于12%。Timenez等用隨機點立體檢查圖對7人進行了檢測,其中5人雙眼影像不等界限為3%,2人雙眼影響不等界限為5%。白內障術后無晶體眼,戴框架眼鏡矯正后,雙眼影像不等20%以上;戴用角膜接觸鏡,雙眼影像不等約為10%,故白內障術后無晶體眼沒有立體視覺;而后房型人工晶體,尤其是多交點人工晶體物象放大率低于1%。故術后立體視覺恢復較好。

  (七) 檢查距離

  Amigo報道,在50cm—200cm之間立體視力有明顯改變,在50cm—100cm之間距離越大立體視力越好;而在100cm—200cm之間檢查距離越大立體視力越差,50cm與200cm立體視力幾乎一樣。Brown等研究了40cm—6m立體視力的變化,發現40cm—50cm輕度降低,50cm開始各距離的立體視力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