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眼視野檢查法
適應癥 用于檢查抑制性暗點的范圍,只是用于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在臨床工作沒有應用。
器械和設備,如圖所示:兩個正切屏,屏幕相互垂直,而且都與地面垂直?;颊呙鎸ζ渲幸粋€,用左眼注視屏幕的中央,視線與屏幕垂直。右側也有一個屏幕,與左側的屏幕成直角,右眼前有一面平面鏡,通過調整鏡面的角度,照顧斜視患者的斜視角,使右眼的視線通過鏡面的反射,注視右側屏的中央。第二個屏幕的中心成像在右眼視網膜的中心凹。當患者用左眼注視左側視野屏中央的時候,右側視野上也給出一個視標,不斷移動右眼前的視標,檢測患者看到視標的位置,以及視標消失的位置,在右側屏幕上記錄下來,在各個子午線移動視標,畫出檢查結果,把這些標志鏈接起來,表示暗點的范圍。
有關抑制的臨床研究,在解釋這些結果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在什么狀態下得到的檢查結果。用平面鏡、紅綠眼鏡、偏振光眼鏡、線狀鏡或者用相差視軸測定儀分離雙眼,這些分離雙眼的方法不同,檢查的結果也可能不同,所有這些方法檢查到的結果與自然狀態下的雙眼視覺可能不完全相同的。后兩種方法得到的結果比較接近自然狀態下的雙眼視覺。Pratt-Johnson和MacDonald用偏振片的方法,為內斜視和外斜視患者做抑制范圍檢查,結果顯示:內斜視患者并非僅僅鼻側視網膜抑制,外斜視患者也并非僅僅顳側視網膜抑制。抑制的范圍從注視點一只眼神到周邊視網膜。只有雙眼周邊視野不重疊的部分沒有抑制。
Campos也報告了類似結果。如果用非分離技術,患者雙眼戴上鮮狀鏡,注視點是個點光源。用這種分離技術,為大角度外斜視(外斜視50△)檢查抑制范圍,這樣必然添加了人為因素。實驗結果顯示:偏盲性暗點出現,即暗點不跨過垂直中線。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半側視網膜抑制”的概念。按照這個理論,外斜視患者只有顳側視網膜抑制。當使用“非分離”的方法,或者說應用分離比較輕的方法之后,檢查結果發生變化,就沒有人再堅持原來的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