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的廣家版圖上,愛與希望從未因距離而消散。近日,一位來自青海玉樹偏遠牧區的8歲女孩小才仁(化名),在蘇州市紅十字會、“看見吳中”公益基金會、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的聯合幫助下,迎來人生的重要轉折。她的故事,是一場跨越千里的溫暖守護,也是醫院公益精神的生動注腳。

  小才仁的世界,從她記事起便被陰霾籠罩。在她和弟弟相繼出生后,父親決然離去,留下母親獨自扛起生活的千鈞重擔。年邁的外公外婆疾病纏身,難以施以援手,一家人只能在低保與母親微薄的打工收入中艱難求存。母親為了生活,輾轉多地,家政、駐唱,甚至遠走拉薩打工,卻依舊難以擺脫貧困的枷鎖。

  命運的殘酷并未就此打住。小才仁是一名早產兒,自出生后三個月,家人發現她左眼始終睜不開的樣子。母親急忙帶著她去到當地的兒童醫院就診,得到了令人心碎的診斷——左眼先天性眼球萎縮,終身失明,只能等到七、八歲時,安裝義眼。雖然安裝義眼是改善外觀的唯一辦法,但不菲的醫療費用,讓這個貧困家庭望而卻步,手術也只能無奈擱置。

  隨著年齡增長,小才仁步入校園,本應是充滿歡樂與成長的時光,卻成為她的噩夢。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刺耳的外號,像一把把尖銳的刀,刺痛著她幼小的心靈。曾經活潑開朗的小才仁,漸漸變得沉默寡言,成績一落千丈,母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四處奔波尋找希望,卻一次次失望而歸。

  去年暑假,“看見吳中”公益基金會與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在玉樹州紅十字會及衛健委的支持下,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眼疾義診公益活動。

  角膜病科主任醫師趙慶亮,憑借豐富的經驗,敏銳地發現了小才仁的眼部問題,并告知其母親義眼手術的必要性。在實地走訪,了解了她的家庭情況后,蘇州市紅十字會、“看見吳中”公益基金會、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相關工作人員迅速跟進,伸出援手。經過多方協調與努力,今年4月,小才仁及她的母親終于踏上了前往蘇州的求醫之路。

  2025年4月16日下午,小才仁在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先接受“結膜瓣遮蓋術”?;颊咭驗榻悄け容^敏感,直接配戴義眼片和角膜摩擦會引起患者不適,通過這個手術遮蓋她的角膜,后期戴義眼片就不會摩擦角膜,患者就不會有明顯不適感。

  4月23日,小才仁接受“義眼”手術。角膜病科主任醫師趙慶亮介紹,義眼,俗稱“假眼”,是一種人工制作的仿真眼球,用于替代因疾病、外傷或先天缺陷而缺失的眼球。

  它雖然無法恢復視力,但可以幫助恢復面部外觀,保護眼眶結構,并幫助配戴者重建自信。義眼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外觀,讓配戴者的面部看起來更加自然。目前義眼大部分采用醫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經過精細處理,模仿虹膜、鞏膜甚至血管紋理,與健眼高度相似,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手術順利完成后,蘇州市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張根生來到病房,為才仁求占送上祝福和慰問。

  小才仁第一次在鏡中看見“完整的自己”。她摸著不再凹陷的左眼眶,久違的笑容重新綻放,母親也終于卸下了背負8年的重擔。

  離蘇前夕,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的工作人員特意陪同小才仁母女登上“蘇州之眼”摩天輪。當轎廂升至城市天際線,暮色中的金雞湖泛起粼粼波光,小才仁睫毛下的“新眼睛”,正與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地標溫柔相望。

  曾經在青海山風中模糊的世界輪廓,此刻在摩天輪的玻璃窗上清晰鋪展 —— 橘紅色的晚霞掠過她的眉梢,將江南的溫柔與雪域的堅韌,一同映進她重煥光彩的眼眸。

  據悉,“蘇大理想眼科光明基金”是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2020年在蘇州市慈善總會(基金會)設立的冠名基金,用于醫療救助、困難幫扶、醫療志愿服務、以及促進健康支持的公益性服務等。截止2024年底醫院共捐贈250萬元,目前已救助233例患者,救助金額2426928.6元。

  而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攜手“看見吳中”公益基金會,也已助力近720名患者完成角膜移植手術。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個像小才仁一樣重獲明亮人生的故事,是公益力量在人間織就的光明網。

  當醫學的溫度與公益的初心交織,便能化作照亮生命荒漠的星辰。正如“蘇州之眼”永遠以溫柔的姿態守望城市,蘇州大學理想眼科醫院也將繼續以仁心為燈,讓每一個困于黑暗的生命,都能遇見屬于自己的璀璨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