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條眼外肌的力學特點分析
(一)水平直肌
當眼球處于原在位的時候,我們可以認為水平直肌的作用非常簡單。兩條肌肉的肌肉平面是重合的,或者說有一個共同的肌肉平面,這個平面是水平方向的。
兩只眼的視線也位于這個平面上。眼球水平運動的旋轉軸恰好與垂直軸(Z軸)重合。如果一條水平直肌收縮,只能產生一種形式的眼球運動,那就是圍繞垂直軸的水平運動。外直肌收縮,使視軸外轉;內直肌收縮 ,使視軸內轉。一般的說,這兩條肌肉收縮,產生的眼球運動,既沒有垂直成分,也沒有旋轉成分。當眼球位于上轉位或者下轉位的時候,水平直肌收縮帶來的眼球運動,不僅包括水平成分,也包括垂直成分和旋轉成分。
(二)垂直直肌
當眼球處于原在位的時候,垂直直肌的肌肉平面與Fuchs坐標中的三個軸確定的三個平面皆不平行。當肌肉收縮行駛作用的時候,眼球不僅產生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水平運動和旋轉運動,垂直直肌的收縮帶來的眼球運動與水平直肌相比,要復雜的多。
圖為內直肌動力學特點示意圖
可以認為上、下直肌的肌肉平面是重合的,這種粗略的估計已經滿足臨床的需要。當眼球處于原在位子的時候,上、下直肌的肌肉平面與眼球的正中平面(即Y軸和Z軸確定的平面)之間的夾角是23° 是發揮上轉作用的理想位置。參見圖1-14.
關于上直肌的內旋作用,只有當眼球內轉的時候,期內旋作用才不斷增大。如果眼球能夠內轉67°,上直肌僅有內旋作用。上轉和內旋作用全部消失。實際上,眼球不能內轉67°,所以無論眼球內轉多少度,上直肌收縮的時候,總是伴有上轉成分。
下直肌的作用方式與上直肌非常相似。下直肌肉位于眼球的下方,有輕微的內轉作用。當眼球外傳的幅度加大,其下轉作用也隨之變大。當眼球內轉幅度不斷加大,下直肌的外旋作用也隨之加大??傊?,上下直肌行駛垂直作用得力的位置是相同的。
下直肌的作用方式與上直肌非常相似。下直肌位于眼球的下方,有輕微的內轉作用。當眼球外傳的幅度加大,其下轉作用也隨之變大。當眼球內幅度不斷加大,下直肌的外旋作用也隨之加大??傊?,上下直肌心事垂直作用和旋轉作用得力的位置是相同的。
圖1-14.垂直直肌動力學示意圖
關于垂直直肌的第二作用,即內轉租用,Chamberlain用恒河猴做了如下實驗:當垂直直肌斷腱之后,眼球的內轉不受限制;當內直肌切斷之后,眼球內轉不能超過中線;如果外直肌正常,上、下直肌的內轉作用不能使眼球轉到鼻側;內、外直肌切段之后,上、下直肌的內轉作用能夠牽拉眼球由原在位向鼻側轉動很小幅度。結論是:上、下直肌內轉作用是有限的,與上、下作用相比是非常微弱的。
Gordon觀察六只人眼的運動狀態,切斷上下直即的時候,內轉受限,當恢復上下直肌的功能之后,內轉作用才得以恢復。
(三)斜肌
雖然,兩條斜肌的肌肉平面不象兩條垂直直肌的肌肉平面重合得那么好,從臨床上來看,也可以認為是相互重合的。肌肉平面的方向是從鼻前方到顳后方,兩條斜肌的肌肉平面與眼球的正中平面皆不重合。在斜肌的作用下,眼球的旋轉軸與x軸也不重合。上斜肌的肌肉平面與眼球的正中平面之間的夾角是54°,下斜肌的是51°。當眼球處于原在位的時候,這個夾角相當大,所以斜肌的主要作用是旋轉作用。
當眼球處于原在位的時候,上斜肌的作用使眼球內旋、下轉和輕度的外傳。當眼球內轉的時候,肌肉平面與眼球正中平面的夾角度數逐漸變小,上斜肌的下轉作用逐漸變大,當眼球內轉54°的時候,上斜肌僅有下轉作用,也是上斜肌充分發揮下轉作用的角度,下轉作用較大。如果眼球逐漸外轉,肌肉平面與眼球正中平面的夾角逐漸變大。外傳到36°,只有內旋作用,也是充分發揮內旋作用的適當角度,內旋作用較大。參見圖1-15.也可以用類似的思路分析下斜肌的功能。當眼球處于原在位的時候,下斜肌收縮,引起眼球外旋、上轉和外傳。當眼球處于內轉位的時候,其上轉作用較大(內轉51°,上轉作用達到頂峰)。眼球處于外傳位,外旋作用較大。
圖1-15.上斜肌動力學示意圖
Chamberlain利用恒河猴作為實驗動物,觀察斜肌的垂直作用,即第二作用或稱為次要作用,他發現與垂直直肌的內轉作用相似,其作用力微弱。當水平直肌健全的時候,切斷兩條斜肌,眼球的外轉功能不受影響。只切斷外直肌,眼球不能外轉,只有在切斷內直肌,才能觀察到斜肌引起的輕微外轉作用。
(四)眼外肌的作用范圍
眼外肌的作用范圍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某一條眼外肌收縮的時候,眼球運動的方向稱之為該肌肉的作用方向;其二是指在某一個注視眼尾,較容易觀察某一條肌肉的功能狀態,我們稱這種眼位為該肌肉的作用范圍。例如,內直肌,從以上兩個角度考慮,作用范圍的概念都是一樣的。內轉方向和內轉位。對于下斜肌來說,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當下斜肌收縮的時候,眼球出現垂直運動、旋轉運動和和水平運動。在不同的注視眼位上,眼球在是三個方向上的運動幅度是不同的,所以下斜肌的作用也不是單一的。當檢查下斜肌的時候,常常使眼球處于內轉位,再觀察眼球的上轉情況,只有這個眼位,才是下斜肌產生較大垂直作用的位置。一般稱下斜肌的作用范圍,即內轉位上的上轉作用。
當眼球處于原在位的時候,各條眼外肌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其主要和次要作用參見表1-2.
當眼球上轉的時候,主要是上直肌的作用,無論是內轉位或者外轉位,上直肌的作用都是主要的,而下斜肌的作用力僅僅很小一部分。當上直肌切斷之后,無論是內轉位或是外轉位,眼球的上轉運動都不能超過水平中線。
上面的曲線表示右眼垂直運動的時候,斜肌與垂直直肌的作用力大小示意圖。當眼球處于外轉位的時候,眼球上轉的力量主要來自上直肌。而眼球處于內轉位的時候,上斜肌和下直肌一起發揮作用,例如,在外轉位的時候,上直肌僅有上轉作用,而下斜肌僅有外旋作用。應該記住以下三點:其一是肌肉作用平面,其二是注視方向,在不同的注視方向上,支配肌肉的神經沖動是不同的。其三是在各個注視眼位上,眼外肌力量的矢狀分布(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和旋轉方向的分力)是不同的。參見圖1-16.
觀察各個診斷眼尾上斜視度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也就是說,檢查9個診斷眼位上斜視角的大小,分析眼外肌力量狀態,對麻痹性斜視的診斷非常重要。在某一個診斷眼位上斜視角變大,可能是一對配偶肌力量失去平衡。使眼位落后的肌肉可能是麻痹肌。例如向右上方注視的時候,作用也在右上方的一對配偶肌是右眼上直肌和左眼的下斜肌。如果左眼高,右眼低,說明上直肌力量減弱,可能是麻痹肌。
在各個診斷眼位上肌肉的作用力不同,雖然水平直肌使眼球做水平運動,垂直直肌使眼球垂直運動,但是,在不同的診斷眼位上,肌肉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當眼球內轉動23°的時候,垂直直肌的肌肉平面與視軸平行,這時候,垂直直肌的主要作用是使眼球做垂直運動。使得眼球內轉或和旋轉作用的分力為零,不能使眼球內轉和旋轉運動。所以,垂直直肌麻痹的時候,眼球外上轉,外下轉的位置上,垂直斜視度較大。而斜視麻痹的時候,眼球處于外上轉和外下轉的位置,旋轉斜視的度數較大。比如,急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下樓梯的時候,從樓上向下方注視的時候,比較小,向下方注視的時候,這個分力比較大,只有是上斜肌的外展分力。
在眼球運動到各個診斷眼位上,垂直直肌和斜肌各個方向的分力變化很大,垂直直肌和斜肌的水平分力,向上方注視的時候,這個分力比較大,只是有上斜肌的外展分力。
在眼球運動到各個診斷眼位上,一對直接拮抗肌的力量似乎是勢均力敵的,非常平衡的。實際并非如此。應該說在各個診斷眼位上,一組主動肌群和一組直接拮抗肌群的力量是平衡的。這種力量的平衡保持兩只眼視軸的平行。保持眼球運動的共同性。當然知覺性融合功能似乎不可缺少的,極為重要的因素。
雖然個體之間眼外肌的附著點有很大的差異,兩只眼的瞳孔距離也不盡相同,面部形態以及眼球突出度也可能相差懸殊。但是,眼球向各個方向運動的共同性依然存在。
臨床上看到的一對配偶肌或一對直接拮抗肌的力量是不相等的,在某些診斷眼位上,這種差別表現地相當明顯。如果在局部結膜表面麻醉之后,靠近附著點切斷一條下斜肌,原在位上引起很小的垂直偏斜,向上方注視的時候,引起輕微的眼球內斜。若切斷上斜肌,則會引起原在位明顯的垂直斜視,向下方注視的時候,引起明顯的內斜視。
內直肌和外直肌是一對直接拮抗肌,一只眼的內直肌與另一只眼的內直肌是一對配偶肌,兩者也不相同。內直肌往往肥厚有力,外直肌比較纖細力弱,等量的加強或減弱內、外直肌可以產生不同的手術效果。例如,內直肌厚徒5mm,可以矯正20△的內斜視,而后外直肌厚徒5mm,一般只能矯正10△的外斜視。
上直肌和下斜肌的上轉作用也相差懸殊,在接近附著點處切斷下斜肌,眼球的垂直上轉作用沒有多的影響。眼球上轉不能超過中線(即原在位的水平)。所以,有人提出眼球從下轉位上轉到原在位,其動力來自上直肌和下斜肌;從原在位繼續上傳轉,僅有上直肌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考慮,兩只眼的上直肌是一對配偶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