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um空間(雙眼單視空間)
在雙眼單視圓上的點落到視網膜對應點能夠產生雙眼單視,而雙眼單視圓以外的點不能產生雙眼單視,只能產生復視。前半句話總是正確的,而后半句話應該是有條件的。實際上,雙眼單視圓內外、一定距離之內的視標,即使落到視網膜的非對應點,也能夠產生單眼雙視。當注視外界一個目標的時候,另一些雙眼單視圓之內或之外的目標,也能夠產生雙眼單視。換一句話說,當注視一個目標的時候,另一些雙眼單視圓之內或之外的目標,在兩只眼視網膜上的成像,雖然他們偏離對應點一定范圍,在沒有超出一定限度的時候,也能夠產生雙眼單視。在雙眼單視圓周附近,有一個很小的范圍稱為Panum空間,也稱為Panum范圍或Panum區。
在1858年,Paum先提出這個概念。于1950年,Ogle用前后移動立柱的方法,實際測量出Pnum空間的寬度。以雙眼注視點為中心,中心附近的Paum空間很窄,與中心部位的距離越遠,兩側視野中的Panum空間越寬。Fisher發現,在視網膜中心凹的Panum空間小于5’(有的作者報告6’~10’),即兩個視網膜的非對應點刺激存在<5'視覺的水平差,仍然能夠融合為單一的物像。在偏離中心凹兩側10°~12°的時候,Panum空間的寬度能夠達到10’(有的作者報告30’~40’)。根據新的報告顯示Panum空間是一個相當大的范圍。目前,利用運動的隨機點立體視覺檢查圖確定融合范圍,在運動中視差不斷增加,檢查過程一直保持融合功能。視差一直能夠到2°~3°才打破融合功能。在垂直夠發生一定的幅度的變化。Panum空間寬窄變化規律是偏離視網膜中心凹越遠,Panum空間越寬。這種變化規律與視網膜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系。
視網膜中心凹錐細胞屬于單突觸連接系統(monsynaptic foveal cone system)與周邊視網膜的錐細胞和桿細胞系統存在一定的差別。由中心到周邊,視網膜的感受野是不斷增加的。所謂感受野,指的是在視覺系統中,視網膜某一特定區域受到光刺激的時候,引起神經系統較高水平上單一神經纖維或單一神經細胞(例如,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發生電反應,這個區域便是該神經纖維或者神經細胞的感受野。在明視狀態下,周邊視網膜存在綜合能力(the ability of summation),實際上,這種功能在視網膜中心凹是不存在的。所謂綜合能力指的是時間綜合(temporal summation)和空間綜合(spatial sunmation)。在一定刺激時間范圍內,如果刺激強度很弱,為了達到與強刺激同樣的視覺效果,可以延長刺激時間的方法加以彌補。同樣的情形,在一定刺激面積的范圍內,刺激強度變化可以由刺激面積的大小得到彌補。前一種情況叫做刺激的是時間綜合,后一種情況叫做刺激的空間綜合。
談到Panum空間,有時候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Panum空間是否存位于眼睛或視網膜之外的物理視空間?實際上,提出這個空間是無論說明一種特殊的刺激狀態(即能夠誘發雙眼單視覺的刺激)。在物理空間之中,有一個特殊的客觀視覺空間,在這個視覺空間內的物體,刺激兩只眼視網膜的特殊部位,這個部位的視網膜屬于非對應點,非對應點存在一定幅度的視差,這種特殊刺激能夠引起雙眼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