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斜視

  假性斜視分為假性內斜視、假性外斜視以及假性上斜視等,其中常見的是假性內斜視,比如,黃種人嬰幼兒的鼻梁常常又寬又扁,伴有明顯的內眥贅皮,使眼球鼻側的鞏膜完全被遮蓋、或部分被遮蓋,顳側鞏膜暴露得比較多。給人內斜視的假象。由于內眥贅皮的存在,當眼球內轉的時候,大部分角膜被遮蓋,患兒的家長認為存在嚴重的“內斜視”。待兒童長大之后,鼻梁不斷發育變高,鼻梁鞏膜暴露得逐漸增多,假性內斜視的現象可能消失或者得到改善。

  在檢查的時候,醫生用手捏起患兒鼻梁部的皮膚,假性內斜視的現象消失。用角膜映光法或是遮蓋法都能證實內眥贅皮引起的內斜視是假性的。

  另外一種觀察方法,讓患兒觀察正前方的點光源,比如電筒的燈光,還可以看到兩只眼的眼球位置是對稱的,不僅僅是角膜映光點是對稱的,兩只眼鼻側和顳側鞏膜暴露的幅度是對稱的,如果存在顯性斜視,在兩只眼的位置是不對稱的,總是一眼偏向鼻側或者上顳側。

  由于內眥贅皮引起假性內斜視,檢查著應該警惕,也可能合并度數不大的內斜視,在診斷假性內斜視的時候,注意觀察是否合并真性內斜視。

  瞳孔距離過大或過小,也就是兩只眼之間的距離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病人的外觀。給人斜視的假象。由于面部骨骼發育的比例失調,或是原發的面部骨骼發育畸形也是導致上述現象的原因。這些患者有的是表現出假性斜視,有的卻是存在顯性斜視,在檢查的時候,兩種可能性都應該考慮。

  圖4-1.所示兩個伴有內眥贅皮的患兒。圖中A顯示的患兒只有內眥贅皮,貌似內斜,用角膜映光法或者遮蓋法檢查都能顯示正位。注意觀察兩只眼的角膜鼻側或顳側的鞏膜是對稱的。B顯示患兒兩只眼內眥贅皮,同時左眼伴有內斜視。

  由于Kappa角的存在,也可能導致斜視的假象。正常情況下,當患者注視點光源的時候,角膜映光點應該位于瞳孔中央。如果雙眼映光點向鼻側移位,稱為陽性Kappa角,向顳側移位,稱為陰性Kappa角。

  有人報告正視眼的陽性Kappa角似乎5.08°(3.5°~6°);遠視眼是7.55°(6°~9°);近視眼是2°。近視眼的Kappa角比較小,甚至是負值。后來也有人證實正視眼和遠視眼的Kappa角比較大,近視眼的Kappa角比較小。

  Kappa 角的臨床意義 在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鏡角膜映光法和同視機角膜映光法檢查斜視度的時候,觀察角膜映光點的位置,確定斜視度的大小。除去斜視患者的角膜映光點偏離瞳孔中央位置之外,還有一些情況,也可能導致角膜映光點不是位于瞳孔的中央,比如Kappa角能夠使角膜映光點偏離瞳孔中央。

  由于Kappa角的存在,兩眼正位的人可能貌似斜視,如果斜視和Kappa角并存,也可能使得外觀與斜視度的大小不符。

  有些患者兩只眼瞳孔距離比較小,鼻梁比較低,也給人一種內斜視的假象;伴有陰性Kappa角者,也容易給人內斜視的外觀。

  在注意假性內斜視的同時,也要觀察是否還存在真性內斜視,比如,圖4-1.中B圖所示,既伴有內眥贅皮,也患有內斜視。

  反之,兩只眼的眶距、瞳孔距離比較大,兩只眼分開過寬,鼻梁發育得比較高,伴有較大的陽性Kappa角的時候,盡管這些人不存在斜視,容易給人外斜視的錯覺。

  如果用角膜映光法檢查斜視度,準確地測量Kappa角以后,才能準確地測量出斜視度。

  非常慶幸,目前臨床上很少在用角膜映光法測量斜視度,如果準備手術矯正斜視,往往采用三棱鏡遮蓋法檢查斜視度,這種方法的檢查結果反映的是視軸的偏斜度,而且結果準確。斜視的檢查、診斷、手術設計和療效評定都是選用三棱鏡遮蓋法的檢查結果為依據(參考我國規定的斜視療效評定標準)。無需考慮Kappa角的問題。

  如果斜視患者是成年人、斜視眼的視力低下,往往矯正斜視的目的是為了美容,這時候,應該考慮kappa角的大小,也沒有必要準確地測量其大小,只要手術后外觀漂亮,看上去不存在眼位偏斜,即不存在“斜視”,可以認為手術成功。就不再要求手術后雙眼視軸平行。

  有些弱視患者注視性質異常,旁中心注視:患有視網膜病變,比如視網膜瘢痕、纖維條索牽引,表現黃斑移位,可能導致一個很大的、類似外斜視的陽性Kappa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