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齡階段的屈光狀況
(一) 各年齡段屈光類型的比例
屈光狀態或類型與屈光不正的概念不同,前者包括正視眼及后者。圖3-2是出生后各年齡階段靜態屈光類型占同齡受檢者的百分數。從靠左側的兒童部分可以看出:16歲以下兒童遠視、正視和近視這三類屈光狀態,隨年齡增加,屈光不正類型頻度呈一定的規律性變化。橫坐標表示受檢者的年齡,縱坐標表示該屈光類型受檢人數的百分率。
圖3-3所示的數據來自Cook,樣本是1000例新生兒,在阿托品麻痹睫狀肌之后,測定的屈光狀態。圖中所示橫坐標為屈光不正類型和度數范圍;縱坐標不同屈光度范圍內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率)。
從上圖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新生兒是遠視眼。正視眼和近視眼很少。出生后隨年齡的增加,遠視眼不斷地減少,正視眼和近視眼不斷地增加。
(二) 不同年齡段的屈光狀態
兒童群體靜態屈光狀態在統計學上呈現正態分布。只是不同年齡的峰值不同。汪芳潤總結認為一般峰值不都 不在0D。4-6歲為+2.0D;7-9歲為+1.07D;10-12歲為+0.28D;13-15歲為-0.19D;16-18歲為-1.46D。
(三) 各年齡段屈光不正的生理范圍
王芳潤總結4歲為+2.19 ± 0.40D;5歲為+2.17±0.44D;6歲為+1.65 ± 0.45D;7歲為+1.40 ± 0.59D。也就是說,在為兒童檢測屈光狀況之后,若出現年齡生理范圍的讀書,視力發育又正常的,可以不矯正。
(四) 各種類型屈光不正的發展趨勢
根據各年齡段靜態屈光的生理范圍和屈光要素隨年齡的變化規律,可以大致預測受檢兒成年后的屈光狀況。汪芳潤經總結而那位4—5歲術時>+2.50D;6S歲時>+2.00D;7歲時<+1.30D者發育成正規眼和近視眼的可能性大。
(五) 散光的發生率
正常新生兒和嬰幼兒中絕大部分都存在散光,有I起是角膜散光。這些散光大多是循規的。即遠視散光的軸位多在90°及附近;近視散光的軸位多在180°及附近。
英國和美國有人研究了5歲以內嬰幼兒三掛鉤的發生及變化趨勢。他們發現:一歲以內,散光較多。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Atkinson等曾縱向觀察2歲以內散光兒童20例的變化。發現散光的平均值多較成人散光的平均值(0.75DC)高。變化趨勢是度數隨年齡增加而減少。
徐翔等2000年曾測量9—10歲正視眼兒童60例115只眼的角膜表面形態。發現正視眼兒童的角膜表面也存在一定量散光。他們所測角膜垂直和水平曲率的平均值在0.80D左右,即有1.00DC以內的散光。他們討論認為:這些兒童的散光不表現出來的原因可能是被晶體散光中和了。
王麗華1997年在測量3—7歲的1538例3076只眼的屈光狀況時發現,≥ 0.50DC的散光有1215只,占檢影驗光例數的49.45%。